融资金额3亿美元,从品牌间对比来看,智能家居跑步机品牌“小跑步机”的B+轮融资为1.4亿元人民币。
笔者可以想到资本看好健身镜品牌的两个原因。
理由一:在家锻炼,因为中国的房地产,尤其是一线城市,太贵了。高房价让健身房不堪重负。一方面,健身房经营不稳定。另一方面,用户在健身房的锻炼成本会比较高,同时也会面临“逃离健身房”的尴尬。与美国相比,租金成本要低得多。即便如此,美国家庭健身的趋势在疫情过后基本还会延续。
原因二:健身镜其实和其他健身消费品有些不同。这个产品更有可能成为一种媒介。你甚至可以把它看成是“大版的《Keep》。《Keep》在疫情之后,包括在最新的发布会上推出了升级版的IP精品课程以及全新的智能动感单车和运动手环,《Keep》” 2.从工具转变为内容聚合平台,再从内容延伸到智能硬件,引发消费者对于软硬件的消费能力。
这种模式在海外已经被Peloton采用,但Peloton却反其道而行之,从硬件到软件。那么像健身镜这样的产品有可能问世吗?对于“Fiture”这样CEO明确要走国际化之路的品牌来说,海外还有想象的空间吗?
复制到中国后,能否“逆袭”海外市场?
事实上,智能健身镜这一品类最早出现在海外。目前表现较好的头部品牌有“Mirror”、“Tonal”、“Tempo”。早在2018年9月举办的TechCrunch Disrupt SF上,“镜子”就推出了智能健身镜产品,这也是全球首款智能健身镜。 “Mirror”公司成立于2016年,“Fiture”成立于2019年,2020年10月发布健身镜产品。从时间和产品形态来看,国内“Fiture”显然是“Mirror”的模仿者。
“镜子”
目前,笔者在美国亚马逊上没有找到“Fiture”的产品,也没有找到“Fiture”的海外独立站,因此推测该团队还没有正式出海。距离去年10月CEO表示要开始出海,已经过去半年了。是什么阻碍了“Fiture”的步伐?
海外健身镜市场已处于整合阶段。
品牌可能被收购或完成数十亿美元融资
笔者对海外智能健身镜市场的了解后发现,与国内只有少数几个品牌在做、只有“Fiture”占据榜首的格局不同,海外市场由于起步较早,至少有10个品牌。在这个品类中,有一些是只做健身镜的垂直品牌;有的是家庭健身设施品牌,智能健身镜就是他们的产品之一。其中,有“Mirror”、“Tonal”、“Tempo”三个顶级品牌。它们都是专注于健身镜品类的垂直品牌。
其中,“Mirror”于2020年被Lululemon以5亿美元收购,另外两个领先品牌“Tempo”和“Tonal”近期也获得了融资。 「Tempo」于今年 4 月 13 日获得融资。软银领投了 2.2 亿美元的 C 轮融资,而「Tonal」则在今年 3 月获得了来自 Dragoneer、Cobalt Capital 和 Sapphire Ventures 的 250 万美元投资。 1亿美元的E轮融资还包括莎拉波娃、拳击冠军泰森等体育明星。据了解,“Tonal”已经在筹划IPO。海外智能健身镜市场蓬勃发展。
不过,我想在这里解释一下。严格来说,只有“魔镜”才算真正的“智能健身镜”品牌。这是因为当不使用时,它从外面看起来就像一面镜子。训练时,教练会出现在“镜子”上。同时,利用镜子成像,用户还可以看到自己锻炼的场景。效果类似于健身房墙上的镜子,而且还有老师在教你。
“镜子”
但“Tonal”和“Tempo”并不是真正的镜子,而更像是镜子式的屏幕。由于这两个品牌的产品无法呈现出“镜子”那样的镜像效果,用户在运动时无法同时看到教练和自己。但他们通过一些技术解决了这个问题,稍后会详细讨论。
“色调”的产品
此外,“魔镜”仅销售智能健身镜产品,不包含健身器材。然而,“Tempo”和“Tonal”都带有设备。 《Tempo》甚至根据设备数量分为3种不同的套餐,让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需求来自于自主选择。这也是为什么除了主产品之外,还包括辅助产品的原因。 “Tempo”和“Tonal”的单品价格高于“Mirror”。但由于这些品牌的产品功能相似,而且都是满足用户在家锻炼、获取视频指导的需求,因此本文将它们归为一类。
表面上是卖镜子,但都是内容。
判断“Fiture”能否成功出海,首先要看“Fiture”的商业模式能否在海外市场发挥作用。
我们先来看看“Fiture”的商业模式。据蓝雄体育报道,对于《健身》来说,镜子是载体,内容是核心。 “Fiture”CEO唐天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Fiture”是一家内容公司。为了设计内容,他们招募了来自伯克利音乐学院、瑞典皇家音乐学院等机构的10位音乐家。上海甚至还建了一个4000平方米的运动工作室来录制健身课程。今年3月,《Fiture》还与海外健身博主帕梅拉签约,帕梅拉成为《Fiture》教练团队成员。高达200万美元的签约费也让这次合作成为中国最昂贵的合作。健身知识产权合同。
在这一点上,“Fiture”与海外几个智能健身镜品牌有着相同的逻辑。作为健身用户健身房的替代品,这些品牌的理念是“提供健身房无法提供的服务”。
给你所有你能想到的课程
在传统健身房中,由于空间和个人训练资源有限,用户所能进行的训练仍然集中在力量、耐力、减脂等基础项目上。较大的健身房可能还会增加拳击、瑜伽、游泳等,但可以练习的项目还是很少。因此,拓展训练项目,满足用户更加细分、垂直的运动需求,成为不少智能健身镜品牌的想法。例如,《镜报》官网表示,《镜报》可以为新手、马拉松跑者、休产假的孕妇等提供不同的课程。按理来说,线上模式可以覆盖的用户群体不再受限制。物理空间,边际成本会越来越低,让品牌有能力创造更多的内容。
在这些品牌的官网上,笔者甚至看到了跆拳道、太极、冥想等项目。虽然欧美国家的一些高端健身房也可能会涵盖这些项目,但大多数健身房都包含与国内类似的项目,主要是哑铃、杠铃和一些基本的固定器械。因此,对于健身镜品牌来说,体育赛事的多样性成为拉大品牌差距的因素之一。
知乎网友分享的迈阿密大学健身房
给用户一种“大家一起运动”的陪伴感和竞争感
这其实是软硬件结合的品牌比较常见的一点。而且健身镜与自行车等其他产品不同,它能做的课程类型是有限的。在健身镜品类中,可以整合各类内容,覆盖更广泛的受众,而社交功能点的引入将进一步强化这种效果。
就品牌故事而言,这也是Peloton等品牌创立的初衷——软硬件结合的家用健身器材的一个突出优势就是能够利用互联网为用户创造与他人在线互动的机会。创始人John Foley在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Peloton的创立是基于一个想法:“一个动感单车课程只能同时容纳30到40人,如果一个课程可以吸引数千人参加怎么办?” ”
“Mirror”、“Tonal”、“Tempo”都引入了社交功能。在“Mirror”和“Tonal”上,用户可以和朋友一起锻炼,并实时看到自己和朋友之间同一运动的完成情况,增加陪伴和竞争。 《Tempo》引入了可以实时变化的排行榜,就像微信步数排行榜一样,激发用户的竞争欲望。据此前发表的文章称,竞争机制对于增强用户粘性、营造社区氛围具有积极作用。
《Tempo》排行榜
事实上,看起来大家都在争夺内容,社交功能其实也可以做同样的事情。健身镜确实像“Keep”一样具有工具和社区的属性。这也意味着这项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网络效应。如果你的朋友在某个平台,你很可能会选择和他一样的平台,在同一个领域竞争。假设硬件品质和体验都差不多,内容就成为第一个突破点。根据笔者对海外健身、冥想、甚至一些垂直社区的长期观察,专业性是最关键的。
从官网信息来看,“Mirror”、“Tonal”、“Tempo”三个品牌都专门开辟了一个版块来介绍每一位教练,将旗下教练的宣传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这多少让教练们感到不舒服。意味着向KOL方向塑造。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教练定位上,《Fiture》主要以顶级明星代言,平台仍以专业教练制作的课程为主。
相比之下,海外品牌更注重教练的专业性。平台上的教练虽然没有顶级明星,但教练们都在某项运动上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平。
事实上,这种思路在国内外的健身类APP中也能看到。国内《Keep》聘请了李现、白敬亭等明星担任教练,其他几款健身应用也有明星代言。不过,海外的健身应用以专业教练为主。例如,去年增长迅速的健身教练进入应用程序后,用户必须首先从三位专业教练中选择一位。结合海外用户对垂直专业配送平台更加信任的事实,“Fiture”如果想要出海,可能需要改变思路。
不需要镜子就能知道标准是否标准——技术是另一个核心障碍
也许家庭健身器材相比健身房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提供教练的实时一步步指导。即使教练教得再好,毕竟教练也无法通过屏幕立即发现用户的问题。因此,对于健身镜品牌来说,满足这一需求或许是拉开与同行差距的突破口。
以上三个品牌都选择依靠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而技术也是品牌形成壁垒最有效的方式。
例如,“Tonal”根据官网介绍,是“唯一能够根据用户肌肉状况确定举重重量的智能健身房”,并且“比私人教练更准确”。 “Tonal”主屏+设备的组合,可以预测用户能举起的最大重量,监测肌肉的运动过程、速度、幅度等,彻底细化健身活动,看起来比健身更科学私人教练。
“Tempo”利用红外脉冲技术,将3D模型引入健身实时反馈。通过这项技术,用户可以实时监控自己的动作细节是否规范。也就是说,虽然没有镜子,用户看不到自己的动作是否标准,但“Tempo”直接将结果反馈给用户,省去了用户的判断过程。
借助自身技术,多个品牌主打“一对一服务”,不仅根据个人情况设计个性化课程,还对用户的身体状况进行个性化监测。例如,“魔镜”不仅销售健身镜,还销售心率监测器,还监测用户个人肌肉量、体脂率等指标。虽然在传统健身房也可以聘请私人教练进行一对一指导,但毕竟教练是“公共资产”,无法为用户提供24小时、全面的指导。然而,家用健身器材属于私人财产。当与技术结合时,它可以比个人训练更加“私密”。
技术是其中的核心,多个品牌不断在官网文案中突出“唯一”、“第一”等字样,强调自己技术的优越性。
“Mirror”、“Tonal”、“Tempo”三个品牌之所以能成为顶级品牌,应该不仅仅局限于内容、社交和技术创新,但这三点确实是明显的优势。笔者还找到了三个海外健身智能镜品牌:Pro-Form、Forme、Echelon。我发现这三个品牌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没有引入社交玩法,没有突出教练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没有包含其中任何一个。这项独特的技术更像是健身课程中添加的硬件设备。
总之,虽然概念上的一些细节有所不同,但“Fiture”在制作智能健身镜上对内容的重视仍然与海外领先品牌相同。同时,“Fiture”也有可以算是壁垒的技术。据官网介绍,“Fiture”开发了一套名为Fiture Motion Engine的系统,可以捕捉人体的运动轨迹。还开发体育音乐等。目前与海外品牌相比,缺少的可能是社交功能,但这是一个相对容易弥补的点。
即便如此,“Fiture”与海外品牌相比并没有明显优势。想要向海外扩张,还需要提升内功。
全球智能健身市场仍较为分散,但可能存在潜力
笔者尚未找到全球智能健身镜市场规模的数据,因此这里我们以“智能健身”这个品类来分析海外品牌进入该市场的空间。
据美通社数据预测,2020年全球智能健身市场规模将达到129亿美元,到2027年将达到428亿美元,期间复合年增长率为18.7%。同时,各大厂商的动作也可以看出他们对智能健身市场的看好。例如,去年苹果推出了智能健身服务Fitness+。通过将App与Apple硬件设备结合,用户可以在家锻炼。
健身+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智能健身市场也相对分散。 Peloton被认为是领先品牌,2020年营收为18亿美元。此外,与整个智能健身市场相比,大多数品牌的规模都相对较小。例如,本文提到的三个智能健身镜品牌是“Mirror”和“Tonal”。 》、《Tempo》的年收入分别为1.7亿美元、5370万美元和1310万美元。 (“Tonal”和“Tempo”的数据来自Growjo网站的预测,数据偏低)
从数据可以看出,海外智能健身市场正在扩大,且格局较为碎片化。尤其是智能健身镜品类中龙头品牌的营收规模并不是很大,尚有新品牌进入的空间。 。
但像大多数海外品牌那样利用供应链制造定价差异的路径,在智能健身镜品类中显然行不通。与海外做女装、投影仪不同,低价品牌有自己的受众。谈到美丽和娱乐,人们不需要进行心理斗争,但健身等反人类行为却并非如此。
人们怀疑下沉市场的用户是否会为这种服务付费。艾瑞咨询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美国低收入群体的跑步比例明显低于中高收入群体。从该数据来看,低线市场用户的健身习惯为不如高价值用户的效果。即使有市场,当这种替代品的体验变得更差时,它也绝对不会像健身房那样有吸引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021e.org/html/tiyuwenda/13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