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康有为在小鱼山南麓现在的浮山支路上购置了一栋德式宅邸,命名为“天佑花园”。他说:“房子虽小,花园却很大,放眼望去,碧波荡漾的大海,只有百步之遥。”如今,这里已辟为康有为故居纪念馆,陈列着他来自四大洲30多个国家的众多藏品。这反映了他的对象和他深刻的思想——据说他还试图在青岛开办一所大学。
1903年蔡元培首次到访青岛,在青岛创办大学,这并不只是一个幻想——1924年经过六年的筹划筹划,国立青岛大学于1930年9月成立。蔡元培题写了校名大学,校址在今天的中国海洋大学玉山校区——曾多次留学德国、积极支持北大学子“誓死回青岛”的蔡元培我”,对这座城市特别偏爱。
早在20世纪20年代,青岛这个北方天然良港就已与汉堡、鹿特丹、大阪、神户、马赛、热那亚、釜山等重要港口相连;到1930年代,它已发展成为一座以工、商、贸、旅游闻名的城市。城市在很多文化名人眼中,是远离战争的“文化岛屿”。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此时的青岛并不像五四运动那样热情奔放。反而更有一股“政治避风港”的味道——蒲伟、徐世昌、陈燮龙、张仁俊、周馥……此行,居住在青岛的老士大夫不下百人。或是失意、或是寻求庇护、或是希望东山再起,他们在这里开始了人生或事业的晚年。避暑山庄成为旧式文人追求隐逸理想的圣地。
与20世纪上半叶上海、天津等租借城市被几个外国列强分割布局的情况有很大不同。这里延续着相对稳定有序的城市规划布局——在青岛老城区,尤其是沂水路、广西路、龙江路等地到处都是一百多年历史的老建筑。如今,许多老房子已经无人居住。沿街有很多开的轻食餐厅和咖啡馆,特别适合慵懒的午后,回忆一百年前的青岛岁月——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从北洋军阀手中接管青岛,改造了老胶澳商港纳入行政院直属青岛特别市,成为继南京、上海、北京、天津之后第五个特别市。 9月18事变后,沉鸿烈出任青岛市市长,公布十大施政纲领,青岛市全面发展。
“青岛的风景和环境,在全国都是第一,两位不妨去参观一下。” 1930年4月就任国立青岛大学校长后,杨振声去上海寻师时,还以风景“忽悠”了梁实秋、闻一多。杨先生办学时,追随蔡元培在北大“包容”、“思想自由”的做法,海纳百川,名人云集青岛大学。杨振声、赵太起教务长还利用自己的恩师和名誉,邀请蔡元培、胡适、冯友兰、顾颉刚、竺可桢、潘光旦等著名人士来青岛讲学——大学路、玉山路一带、太平路、莱阳路、文登路以1932年青岛大学更名的国立山东大学、市立中学为核心形成精英文化空间,使这座岛城它随着全国学术文化的浪潮而汹涌澎湃。
青岛的名人故居大多位于老城西侧。早报信息图片
如今,玉山路、浮山路一带依然因名人故居而熠熠生辉。昔日的文化光芒,隐藏在各个故居的常春藤和紫藤围墙之中。大批文化名人在青岛居住,“来来往往”,形成了青岛历史上独特的居住现象:人们纷纷来到青岛讲学、创作、研究、居住。由此,青岛迎来了成立后的第一次。文化高潮已经脱离了可悲的命运轨迹,在日夜的海风中低语着自己的故事。
“青岛虽然是一座现代化城市,但它仍然是一个海邹镇。南京没有夫子庙,更不用说北平琉璃厂了,可谓‘没有文化’。”投诉成真,梁实秋回忆起在青岛生活的四年,有五十、六十篇文章提到这个地方。他写青岛的美景和美酒,写青岛海鲜、西施舌、乌鱼蛋、烤羊肉和“最精致”的饺子; “青岛的天气冬暖夏凉,风景优美,人也特别友善,我们当即决定这个地方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都足够标准,可以安顿下来” ——青岛可以说是他人生中一次珍贵的“下午假期”。
1930年起,梁实秋担任外语系主任,辛勤工作,开设《英语》、《欧洲文学史》、《莎士比亚》、《英国文学史》等课程。他多次表现出对时局的冷漠:当青岛学生问起他与鲁迅的关系时,他微笑着写下“鲁迅与牛”四个字;学校骚乱期间,一名学生用《闻一多与梁实秋》这本书在黑板上画了一只乌龟和一只兔子。闻一多看完后,认真地问梁:“哪一个是我?”梁回答:“这是你的选择。” ——一切淡然的绅士风度背后,梁实秋似乎都在反思自己在青岛的岁月。
和梁实秋一样,龟兔赛跑的闻一多也住在小鱼山,也就是现在的中国海洋大学闻一多的故居。整座二层小楼都被浓浓的树荫遮盖,显得很遥远。庐山真面目难辨,成为“一楼一楼”的独特景观。在此居住的闻一多于1931年写下了散文《青岛》,可以说是他一生中难得的现场抒情作品。只须千言万语就能形容岛城春夏秋的诗情画意。
1930年后,闻一多与梁实秋的新月同事赵泰同、沉从文、孙大羽、陈梦嘉等齐聚清大大学。当时学术界有“新月派独霸清大”的说法; 1931年,作为清大大学助教的陈梦嘉在年老时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梦嘉诗集》,广为流传。以胡适、徐志摩为中心的文坛以青岛为根据地,卞之琳、叶公超等也曾短暂来到青岛。戴金农于1928年和1930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大地之子》和《塔楼建造者》,1936年在山大大学任教,除了鲁迅之外,他还能够深刻地描绘过去的病态。
站在浮山支路康有为故居书房,碧海蓝天的汇泉湾尽收眼底;沿着浮山路,以八关山为背景,沿着石阶南行,沿途可欣赏古石。城墙红顶,穿过栖霞路、文登路就到了汇泉湾。剧作家洪深曾居住在福山路1号一栋两层德式建筑里。据说是青岛文化名人故居中最“奢华”的地方。他在此撰写的电影剧本《灾后桃花》被改编搬上银幕。 ,成为研究昔日青岛人文历史的真实素材。
青岛城南老城风貌。早报信息图片
“房子刚粉刷过,楼前花园里的花木还没有种好,走廊边只有三四簇珍珠梅,剪成蘑菇状的树顶,一缕缕细花绽放,给庭院增添了迷人的景色。”浮山路3号不如洪深“豪华” - 1 1930年6月,因校长胡适辞职、张兆和的追求无果而决定离开上海的中国公立学校讲师沉从文生活的尴尬,恰逢杨振声受聘为师。次年8月底到达青岛后,他只能以单身教师的身份住在这所大学里。其中一间宿舍。那时,这座“又窄又发霉的新房子”从窗户就可以俯瞰汇泉湾。虽然已经面目全非,但这座花岗岩砌成、漆成亮黄色的建筑周围安静祥和的氛围,你仍然可以回味。对于青岛于沉从文来说,教学、创作、爱情、友情“重要一站”的意义——“他上课说话声音低、语速快,看上去有点胆怯……”臧克佳回忆道他用听不懂的湘西口音即兴讨论《中国小说史》等课程。
“我一生中阅读消化能力最强、工作最勤奋、想象力最丰富、创造力最强的,就是在青岛海边的三年。”沉从文说的是真的:1932年秋,张兆和只身来到青岛。在大学图书馆工作的她经常出现在《新寨尔木斋》中,也和她、丁玲、沉从文九妹一起出现在《新寨尔木斋》中以岳萌为原型的《三个女人》中,在沉从文看来,这部作品“是一个为大海和美女而写的抒情诗”;他在这里完成了《自传》、《月下小风景》、《回忆丁玲》、《回忆胡也品》等著名的《边城》也在这里酝酿——翠翠的灵感来自于她在九水看到的农村妇女,崂山北麓。在青岛,沉从文的语言真正成熟了,正如学生汪曾祺评价的那样,“每句话都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可口,就像一篮子刚采摘的烟台玛瑙樱桃。”用沉从文自己的话说,青岛“对我人生的影响看似很抽象,却又极其现实。或许不能说是根本性的思想,但至少是长远的感受”。
”一个人走到青岛高地的教堂门口,坐在石阶上,看着教堂石墙上的云彩、大海和莳萝花。我听到从里面传来一阵钢琴声。附近有人。”沉从文告诉江苏路基督教会也充满了“长情”。尽管他的故居已变得面目全非,但今天你仍然可以像他一样坐在教堂院子里,看到绿色的巴洛克式钟楼尖顶、朱红色的瓦片和琥珀色的花岗岩墙壁,映衬着蓝天、白云和绿树。下面,可以说是青岛最具标志性的色彩组合了。
沉从文自然不会写下浙江路天主教堂(圣弥额尔大教堂),它堪称“青岛教堂的两颗明珠”之一——它建于1932年,建在海边的一座高山上,用黄色花岗岩和巨大的玫瑰装饰。窗户和56号高一米的钟楼成为青岛的标志之一,但当它最终于1934年竣工时,杨振声、闻一多、沉从文等人相继离开,只留下了它的两座钟。高塔,就像一双眼睛,时刻注视着。这座城市。
从天主教堂向东沿浙江路、湖北路、沂水路,即可到达被誉为青岛老城区建筑风格的德国总督官邸旧址。和教堂一样,它仍然处于时间的深处。这座由Werner Racharewicz设计的巨大建筑,在四层楼的30个大大小小的房间里,融合了古典主义、哥特式、巴洛克风格、新文艺复兴风格和青年风格。它被许多设计师至今仍视为“建筑标本”,并影响了太平路太子饭店和观象山天文台旧办公楼的设计和建造。
青岛德国总督府旧址博物馆。早报信息图片
“这座建筑虽然极其美丽,但住在这里的人,最后都会倒霉……或者毁掉,或者病死,没有人会幸运……尽管里面的装修1936年,瑞林在《青岛游记》中写道:“房子虽豪华,但一睹往事,已无人敢住于此,仅用于招待客人。”沉鸿烈执掌青岛后,他暂时住在这里但搬走了 立即地。 1933年,在他的倡议下,总督官邸改为迎宾馆,专门接待中外宾客,结束了这座豪宅近30年的官邸使命。 。各种各样的民居、官邸、教堂……构筑了青岛现代城市粗犷而不失优雅的审美特色——梁实秋所说的“现代城市”似乎已经成型。
“我的住所从干燥的北京搬到了明亮绚丽的海边。大海如此宽阔无边,让我有更多的机会凝视人生的风景。海边如此孤独,也就培养了我的孤独感。” “海放大了我的感情和希望,也放大了我的个性。”沉从文在《我与水的关系》中的描述,似乎代表了很多生活在青岛的作家的“海印象”。
1934年7月,郁达夫一家来到青岛避暑。 “看到深蓝色的大海和天空,让人感到莫名的幸福。”歪头,从红楼绿叶的红楼里可以看到大海;从石头建筑的卧室里,半夜醒来就能听到大海的声音;从湿润的风里,从早晚的炊烟里,从海鸥的翅膀里,随时都能感受到大海的存在。”多年后,梁实秋回首在青岛的岁月,最让他感动的是海滩上的快乐时光:“一对对美丽的身体被摊开……有美女,也有老丑。玩得最开心的是情侣。两人带着孩子来到了一起。孩子们拿着小铲子、耙子和水桶在海滩上玩沙。好像还不够。”这一幕直到今天似乎也没有改变。
青岛第一海水浴场。早报信息图片
海水浴场是形成“青岛市面貌”的重要元素。海水浴场是青岛开港期间修建的,此后不断扩建。汇泉角以西、海滨公园以东的汇泉海水浴场(第一海水浴场)规模最大。 “这里既没有暗礁,也没有漩涡。 “所谓沙细,水清,潮平”。海水浴场的开放,不仅给青岛带来了现代休闲模式,也对塑造居住空间起到了现代作用。相信“青岛之美不在山,而在水”的梁实秋,对汇泉海水浴场的评价是:“滩宽,水浅,坡缓。作为海水浴场,据说是最好的。”在东亚。”时光荏苒,一号海水浴场依然是夏季的“明星”。虽然存在着臭浒苔入侵的隐患,但远看海浪拍打红色礁石,近距离欣赏绵延的金色沙滩,仍然是很多人深刻的夏日记忆。 。
如果你想远离人群,安静地在海里游泳或享受日光浴,第二海滩是完美的选择。这个太平角海滩在20世纪80年代才正式开放,旺季时需要门票才能进入。自然风光与八大关的精致相结合,增添了一份额外的宁静。当然,老舍说:“狂风吹过天空。寒冷入骨,日落之后,城市里的海滨度假胜地“人少走动,感觉孤独”,冬天虽然有它的魅力,但绝对不适合去海边:风很大海水浴场上力道大得差点把人撞倒。正是在这个时候,你才能感受到在海滩上穿无肩带连衣裙的必要性。穿裙子拍婚纱照的情侣才是“真正的勇士”。
无论什么季节,都是在海边欣赏花石楼的最佳时机。华士楼控制着第二海水浴场的入口,位于八大关的最高点。与其他隐藏在树荫下的“低调”别墅不同,该建筑的花岗岩和鹅卵石外立面相当出众;这座建筑有193年的历史,由白俄罗斯贵族格拉西莫夫于2002年建造,时间已经悄然流逝了近一百年。华石楼至今仍是八大关的形象代言人。登上螺旋楼梯到达观景台,欣赏太平湾、汇泉湾的碧海蓝天、细金沙。眼底。
从花石楼出发,向西或向北,你可以感受到“看花知时,闻香识路”的趣味——被梁思成誉为“天下最美的地方”的八关关。青岛”,由著名关隘和重要收费站组成。关街有横七纵三纵10条。 20世纪20年代以来,这里修建了300多栋别墅楼。山海关路上的蝴蝶楼,以影后胡蝶命名,是电影《桃花源》的主要拍摄地;沿着蝴蝶楼向东,在八大关风景区中心的公主楼,墨绿色的门面显得别具一格——虽然很多建筑不对外开放,但走在街上也是一种愉快的体验:韶关路种满了绿色桃子,春天是粉红色的;宁武关路栽有海棠,鲜花常开;居庸关路种有五角枫。 ,直到秋霜染红了枫树,增添了美丽;紫荆关路两旁种着一排排杉树,四季常青,傲霜雪——散文家倪西英评价青岛的文字,也能与八大关“无缝连接”:“除了为人们提供避暑的场所外,它也被视为天然的疗养胜地。”
八关。早报信息图片
为了避暑,晚上去太平路散步也是不错的选择。闻一多写道:“那里有一座栈桥,从海里伸出来,你去站着看看天上的云彩。海天的云彩总是格外清晰。夕阳快要落山了。”,西边漂浮着几盏明亮耀眼的灯光,在别处是看不到的”——这里一侧是欧式建筑,一侧是一览无余的海景。听海浪,看海海,赏星赏月,闻海风;尤其是秋冬季节,蔚蓝的大海更加清爽舒爽。人们说那头牛藏在海底,没有人知道它在哪里。”——闻一多记忆中的那头奇怪的牛早已消失,只剩下白色的雾气,它会像冬天的伏地魔一样从海里无声无息地飞来。晚上到。太平路。
“东边的小门前,一进门,小院里很安静。一进楼门,墙上挂满了刀枪棍棒。为了锻炼身体,老舍每天习武,小楼不高,看不到大海,夜静时“能听到大海的呼吸声”。妻子胡洁青“永远不会忘记”黄县路6号——老舍故居骆驼祥子博物馆位于黄县路12号。
这是老舍1934年秋被时任山东大学校长赵台头拖到青岛后的第三个家。从济南齐鲁大学到山东大学后,他先住在莱芜路的一栋平房里,“周围人不多”,“比较空旷”。 1935年春节后,举家迁至金口二路; 1935年底,他们搬到了黄县路。 据胡洁青回忆,曾经说过“有饭吃,永远不会当老师”的老舍,很少有时间游览青岛的景点。相反,他每天忙着看书、查资料、备课、编讲义、接待学生。就写作而言,青岛时期也是他创作最旺盛的阶段——《天选者》、《小人物自传》、《月牙儿》在青岛连载,号称“重头戏”、“为鉴赏家来看看”。 “《骆驼祥子》是在青岛写成的——这个想法最初得益于1936年春天他和一位教授的一次聊天。说起车夫的‘三起落’,老舍听了说:‘从春到“夏”“搜集资料如痴如醉”,结合他与青岛穷人的接触,只用了几十天就“写在纸上”——此时他已经离开了北平十多年来。
老舍在青岛,心却在北平。和他一样,1934年初夏应舒群的邀请从哈尔滨来到青岛的萧红、萧军,他最重要的作品《生死场》和《八月的乡村》都是“注定”去青岛,却与他们无关。反思客人居住地的当地作品。这是一个耐人寻味又有趣的现象。究其原因,老舍似乎觉得青岛“洋味太多”——他在《再谈西红柿》中直言:“青岛是一个洋味浓郁的地方,有外国人的房子、洋人的衣服、洋人的药”海边,葱蒜,一应俱全。看阳光的眼神,也很写意。生活在青岛的作家,在散文中基本上着眼于欧洲风格渗透的世界。中国地区很少有反映——王统照的《青岛写生》和柯凌的《这样的桃花源——青岛印象第4号》,都是青岛贫困群众的例子。
“出生在某种文化中的人可能不知道那种文化是什么。”老舍在《同一屋檐下四代人》中写道。或许,青岛的文化意义不仅仅在于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更是西方现代文明“他者”的投射,这让很多作家意识到,中国文化是一种风俗习惯,诞生于几千年的传统农业社会。文化,剥去现代城市文化的“外壳”后,其深层结构依然是“本土”——青岛时期,老舍基于“两种文化”的选择,提出了“山东精神”:“这精神让我们简单,让我们吃苦,让我们沉默,往好了说,我们有坚强的精神;往坏了说,我们有点乡土。我们来这里是为了纠正奢侈和那些有钱有闲来这里度夏的人的轻浮现代感。”
《骆驼祥子》、《生死场》、《八月村》、《边城》、《劫后桃花》,还有王同昭的《山雨》、王独鲁的《卧虎藏龙》 》、吴伯孝的《羽毛书》、闻一多的《奇迹》、臧克家的《烙印》、梁实秋的《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居住在青岛的文化名人将青岛带入中国现代文学史,创作出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对于“土非土,现代非现代”,青岛学者林霖早在1935年就已作出“定论”:“青岛地处极东,地处最南,很容易接受西方文明。”能秉持南北之理。”长,取其精华,用宏,处于非常有前途的位置,就是因为新开的端口。就像一块白布,染绿了就会变成灰色,染黄了就会变黄,全靠以后的努力。 ”
老舍辞去山东大学教职后,专心创作《骆驼祥子》。他首先使用“国立山东大学合作社制造”的稿纸。用完后,他到离家最近的书店买了“青岛沙漠书店生产”的稿纸。手稿的第四章到第24章都是用这种手稿纸写的,后续章节都是用书店定制的“世玉手稿纸”写的。
他经常购买纸、笔和文学杂志的荒岛书店于1933年7月在广西路、龙口路、龙江路交汇处的广西路4号开业。孙乐文、张治中、宁退智等年轻人来到青岛,因文化事业相对滞后,故取名为“荒岛书店”,希望“在文化荒岛上开辟新的文化绿洲” ”。
书店就像一座笼罩在浓浓海雾中的灯塔,成为山东师生、文艺爱好者的“据点”。在孙乐文的建议下,二肖将稿件寄给了上海的鲁迅; 1934年10月9日,鲁迅给书店回信。在抗日战争如火如荼的当下,《生死场》《八月的乡村》帮助二笑成为东北作家群体的代表;黄宗江则因接触《铁流》而成为东北作家群体的代表。这里有少年时期的《毁灭》,还有鲁迅和高尔基的作品。
虽然“七七事变”后被迫关门,但北平的新文风和上海左翼文学的暖雨,使荒岛书店成为一朵昙花一现的文学之花。如今,位于老舍故居隔壁、距离原址230米的黄县路“荒岛书店”,是2016年重新开业的新版本。不过,其风格也沿袭了老舍故居的“老风格”。 1930年代,黄灰色的外墙,红棕色的门窗,简洁的招牌,大部分是与青岛有联系的作家出售的作品,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20世纪30年代的夏天。 1935年——王同肇、老舍、洪深、吴伯孝、臧克家等12位“风格各异”的作家、编辑“心情不同、立场不同、甚至说话方式也不同”,约约出版专栏” 《青岛人民日报》副刊《暑假记事》。后来,他们独立编辑、装订并销售了单册《暑假故事录》。当年7月14日至9月15日,每周共出版10期,发表散文、诗歌、游记、随笔、戏剧评论等70多篇文章,轰动全国,但仅限于青岛。沙漠岛书店有售。这份随夏而生、随秋风而逝的独特文学副刊最终出版后,大家散去——新文学作家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命运聚集在一起,并带来了一些独特的自由和自由。轻松的海岛城市风格。
今黄县路。来源:观海新闻
酒店旅行的“本质”,似乎就是云聚云散,留下一份“夏日逃亡笔记”。 1933年夏,沉从文、张兆和一同离开青岛前往北平。 1934年,梁实秋休养完毕回到水木清华大学。他开始了青岛“莎士比亚的完整作品”的40卷翻译旅程,直到1967年才完成。归根结底,可以说Qingdao是他作为翻译者的声誉的起源。
7月7日事件发生后,青岛一直受到日本海军的监视,情况非常紧张。 1937年8月7日,王·汤佐(Wang Tongzhao)和他的家人去了上海。 Zang Ke的家人和其他人也想向南走。老挝,她计划要求朋友买船票。 8月12日,《宇宙风》杂志的Tao Kangde称:“上海很快就会来” - 第二天,Songhu之战爆发了。海路无法通行,所以老挝她别无选择,只能去吉南,然后去重庆,美国和北京。 1938年10月,当太极在重庆中会见了他时,他清楚地注意到:“他不再是老挝,他在青岛。他真的很瘦,很老,而且他的脸更深深地刻在沮丧的条纹上。” - 当时他,青岛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孤立的岛屿抵抗战争”,已经是一个“假,荒芜”的空旷的城市。
在反日战争胜利之后,王·汤佐(Wang Tongzhao)回忆说,老挝曾经写了一封信:“给他买了一座在青岛的小房子,以便他可以来回去他的家乡,并在战后的创造力和平生活中生活放松。”但是,1937年8月的“分离”最终成为老挝,她很遗憾再也不会踏入青岛。 1935年10月23日,Cai Yuanpei离开了青岛前往上海,但也从未回到岛上城市。 1937年3月,他浏览了他的手稿时,遇到了两年前由妻子Zhou Jun绘制的小青岛灯塔的晚上场景,然后“完成”标题是“最好的”:“最好的”:晴天,我看着大海,云层的阴影不用担心日落,因为塔中仍然有夜珠。”
青岛老城区。晨报信息图片
自那个时代以来,游客必须参观的青岛双星 - 小青岛和Zhanqiao仍在距离面对面。看起来像乐器的小型青岛顶部的八角形白色灯塔是进入和退出Jiaozhou Bay的船只的重要导航标记。但是,如果您想欣赏“ Qinyu浮动灯笼”的美丽风景,那么最好的地方就是栈桥 - 现在,无论白天或黑夜,总会有各种各样的街道摊位形成“海市场街道”,卖出奇怪的形状”海鲜”手工艺品,游客总是忙着欣赏他们的救生员在路堤两边都疯狂游泳会不会记得德国人降落在1897年的栈桥,那里的栈桥位于1897年 - 之后那,它的故事逐渐开始。
青岛的标志性风景Zhanqiao。晨报信息图片
Yu Dafu刚刚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他在千江中部旅行的文章,标题为“无处不在的旅行标记”,于1934年来到了青年,并留下了另一个“旅行标记”。他说,青岛“比其他任何香港城市都更新鲜,更美丽。香港并不像她那么复杂,广州不像她那样干净,而上海的安静不如她。”像Yu Dafu这样的文字生活在青岛生活,并留下了各地的“胎面标记”的文化遗产,在海岸,街道,建筑物,建筑物,甚至情感和情感和记忆中都涂抹在Qingdao,但对于陷入困境的时代,舒适的城市只是一个舒适的城市毕竟通过馆 - 每个人仍然有自己的战场需求。急于。
来源 |南部周末
编辑| Aixing校对|方言
海量信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021e.org/html/tiyuwenda/13093.html